《左傳》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大地自古有崇尚華服之美的文化傳統(tǒng)。記者了解到,今年農歷三月初三是第四屆中國華服日,也是由山東博物館倡導發(fā)起的首屆“山東華服日”。從華服愛好者自發(fā)組織民間聯動到現今博物館里的“華服熱”,華服活動愈演愈熱。
博物館成華服新舞臺
4月14日,記者走進山東博物館舉辦的“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生活圖卷”專題講座,發(fā)現近20個穿著華服的觀眾。進場前,他們輕聲細語地交談、加微信,或擺出動人身姿與喜歡的文物合影留念,現場云鬢衣香,好不熱鬧。來到講座大廳,“華服迷”認真聽專家講述華服背后的文化蘊意,了解華服文化盛行的前因后果。
身著明圓領、藩王袍的“醉酒笑紅唇”和齊腰襦裙的“霓裳”(均為化名)表示:“我們夫妻倆都很喜歡華服,因此參加了不少華服‘同袍群’和相關活動。這次麗人行講座的信息就是在群里看到的。作為華服的業(yè)余研究者,我們特意來學習一下。”
華服,別稱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相傳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后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服飾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具象載體,而中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更是蘊含了中國人的禮制觀念、倫理習俗和審美情趣等文化內涵。“霓裳”認為,“華服熱”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山東博物館便開始策劃舉辦以古代服飾為主題的相關展覽,分別于2012年推出“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特展”,2013年推出“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將大部分孔府舊藏明代服飾公之于眾,讓觀眾切身體驗中華傳統(tǒng)服飾之美與其文化內涵。直到2020年,掀起了一波“華服熱”。
2020年9月,“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展覽共展出孔府舊藏明代服飾文物及其他輔助展品80余件。據策展團隊介紹,展覽以核心文物為主,注重營造空間的層次感與沉浸感。圍繞重點展品,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闡釋,在空間中把視覺的藝術審美效果和邏輯敘事完美融合,通過設計語言的隱喻,讓明代服飾回歸歷史語境。從“文物展”到“文化展”,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展現明朝服飾端莊儀態(tài)與宏美氣度的視覺盛宴,是這場展覽的一大特點。
與七八年前相比,山東博物館典藏部副主任莊英博明顯感受到,觀眾漢服著裝的變化,她回憶,以前逛展,很多觀眾上身穿一件漢服,但下面搭配牛仔褲和旅游鞋,如今人們開始重視穿一整套漢服以及頭飾、妝容等搭配。“有一個上海來的小姑娘,為了來看‘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專門趕工定制了一件明制漢服,她手拿扇子,穿梭在博物館中,非常賞心悅目。”
博物館這波“華服熱”,不止是文物本身和華服愛好者參與,還吸引了眾多社會資源。比如,展陳設計團隊與獨立服裝設計師合作,從明代服飾中提取元素融入到現代設計,制作出更符合當今審美的創(chuàng)新時裝。文創(chuàng)產品“大明襟風”,自明代服飾提煉出的麒麟、蟒、飛魚、斗牛四種寓意富貴吉祥的精美紋飾,化身精巧可愛的“冰箱貼+杯墊”二合一功能的紀念品。“實現服飾與文化的美學新連接,讓文物真正‘活’了起來,把文化真正用了起來。”山東博物館產業(yè)發(fā)展部副主任孫若晨說。
目前,為了延續(xù)展覽的效果,山東博物館采取宣傳教育不停、系列活動不停、文創(chuàng)產品不停的“三不停”措施,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作了很好的示范。
多元因素促成“華服熱”
實際上,博物館“華服熱”現象的出現并非偶然。
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國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并于201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和“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要求。博物館“華服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隨著國家政策引導和社會各界的宣傳推廣,人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也日漸興盛,古代服飾作為其中耀眼的一部分,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熱愛。如今,漢服社團不斷增加,民間組織日益豐盛,越來越多的華服愛好者開始從淺層的喜歡轉入到深層的研究。
“我們會每周組織一次活動,參與者遍布泉城,大家因為相同的愛好匯聚在一起,不僅參加華服日、花朝節(jié)等大型活動,也會參與文化知識類等講座,這對增強文化自信、了解傳統(tǒng)文化非常有幫助。”前來參加“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生活圖卷”講座的田洪旭說。作為濟南云梓文化產業(yè)有限公司、濟南高校漢服聯盟的組織者之一,田洪旭身穿明制道袍、搭護和襯袍,頭戴大帽,不斷與前來參加活動的觀眾溝通,對華服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講座嘉賓、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蔡琴說:“我非常敬佩服飾愛好者們,因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愛好,他們主動探索、查閱資料,而這也會讓大家在參展時有豐富的參觀體驗。”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漢服熱”的出現也催生了較多的漢服生產企業(yè)。但是,由于對古代服飾的形制、工藝等缺少專業(yè)化的知識,市場上出現了種類質量參差不齊的“漢服”,而真正熱愛傳統(tǒng)服飾的人也希望有專業(yè)機構來指導,并擁有真正接觸更多服飾知識的機會。
2012年“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特展”展覽展出后,隨之出現了幾件網紅文物,“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便是其中之一,它被稱為明制少女心中的“白月光”和“夢中情裙”。記者了解到,該文物火爆之后,有許多商家根據圖片進行模糊仿制,制作出各種各樣的仿制品。2020年“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展覽的消息一宣布,便有很多網友呼吁,希望山東博物館推出官方“花鳥裙”。針對這一現象,山東博物館利用本館魯繡資源,對其進行復仿制,用時33天完成手工繡制,對原物實現了由內而外自表及里的精準復原。
身著帶有復原文物圖案服飾的劉玉彬,來自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她是漢服圈的“資深人士”。展覽期間,她曾多次到山東博物館看展,見到那些保存完好、色彩鮮艷的文物成衣,她欣喜不已。“這讓我有一種和歷史對話的感覺。”劉玉彬說。
這是博物館的一手文物資源優(yōu)勢。作為國內乃至世界明代服飾收藏的“領頭羊”,孔府舊藏明代服飾的實物大多保存完好、色彩鮮艷,并且涉及明代不同時期,堪稱“半部明代服飾史”,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衣冠大成展覽立項之后,我們成立了專門的策展團隊。由山東博物館副館長楊波擔任策展人,并成立策展小組,分為內容設計、形式設計、文物保護、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宣傳推廣、信息采集和活動策劃等。”莊英博說,山東博物館在博物館展覽社會化領域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將獨有的明代服飾展現在了觀眾眼前,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既要傳承,也要創(chuàng)新
在采訪中,記者也發(fā)現博物館“華服熱”現象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從文物保護角度來說,由于時代久遠、保存不易,服飾文物很難進行多次、長期的展出。據策展團隊介紹,為了盡可能減少展示帶來的損耗,“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展覽提出“文物未動,文保先行”的理念,選擇以平鋪式的呈現為主,對展示環(huán)境進行了精細的調控,并為每一件適合展出的文物“量身定制”燈具和燈光。
除此,記者發(fā)現華服產業(yè)存在較為嚴重的傳承斷層問題??旃?jié)奏的生活方式,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易被新事物吸引,難以靜心鉆研傳統(tǒng)技藝。盡管近年來潛心研究漢服的人日益增多,但由于傳統(tǒng)漢服制造工藝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漢服制造的傳承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針對這一問題,莊英博表示:“目前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主要有考據復原、新中式和元素借鑒三個方向,未來我們會更加深入、努力地去鉆研傳統(tǒng)技藝,將文物展品和現代設計完美轉化。”
另外,“華服熱”也催生出一大批各類商家,一些機構在沒有經過文物考證和專家鑒定的情況下,在產品上使用不恰當的元素。這樣雖然獲得了經濟價值,卻極大地損害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對青少年的傳承教育。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古代“三月三上巳節(jié)”時年輕人的活動。近些年,當故宮雪落、江南初春、大漠落日時,都有當代年輕人穿著華服的身影,豈不美哉?
標簽: 多元因素促成“華服熱”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