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中山市,說起性別平等教育,大家都會提起馮繼有老師,作為國內首部《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指南》執(zhí)筆人,他對性別平等有著自己更深的理解:性別平等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性別平等教育是一種使命
馮繼有與性別平等教育的緣分,始于2014年7月。當時,他參與到廣東省中山市婦聯(lián)、市教體局啟動的廣東省性別平等教育試點工作中。他回憶,在一節(jié)職業(yè)高中一年級學生的試點課上,老師問一位男生:“將來成家,你希望妻子出去工作,還是留在家里?”三位男生異口同聲地說,要未來的妻子待在家里……
學生們的回答,讓他感到性別平等教育充滿了挑戰(zhàn)和肩負的使命。此后,馮繼有制訂了《中山市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指導大綱》,編著《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指南》,培訓教師,與教師共同開發(fā)課程,承擔國務院婦兒工委辦項目工作手冊的編寫。
“在學生中開展性別平等教育后,我看到了提升數(shù)學學習自信心的中學女生,看到了發(fā)現(xiàn)家里也有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的小學男生……更增強了對性別平等教育的決心。”馮繼有坦言。
“性別平等教育也教育了我”
性別平等教育就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培育先進的性別文化,促進性別平等社會的建設。
馮繼有和他的同事們相繼開發(fā)了《我的勞動小圍裙》《性別平等始于“足”下》等一系列課程,鼓勵男生女生一齊動手,積極參加學校各項勞動,并爭當爸爸媽媽家務勞動的好幫手。
馮繼有了解到,目前女性仍是無酬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男性做家務的實際時間比女性少很多,卻往往自我感覺做得不少。
“性別平等教育,既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我。在我們家里,我主動承擔更多家務,經常提醒自己不要自我感覺良好,應該多體諒妻子,共同分擔家務勞動,家庭也會更加溫暖和諧。”馮繼有說,樹立性別平等的家庭觀,必須打破“男主外、女主內”這種家庭分工的性別刻板化印象。穩(wěn)定不能壓倒一切,穩(wěn)定不等于和諧。以犧牲女性地位、獨立人格為代價的婚姻家庭的穩(wěn)定是不道德的,也不可能是真正幸福和諧的。因此,與其憂慮“性別平等,家庭不穩(wěn)”,不如探索“性別平等,情深意真”。
馮繼有認為,無論是媽媽、爸爸、男孩、女孩,每個人都是溫暖家庭的一份子,做家務是很小的事,但是有利于促進感情。大家都有責任有義務把家建設得更溫馨。
新時代幸福家庭的建設需要探索新方法
隨著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推行以及社會的整體進步,互助型夫妻關系已成社會主流,夫妻在人格、權利、責任上的平等也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
性別平等的夫妻關系表現(xiàn)為權利平等,責任共擔,彼此協(xié)作,互相關愛。權利平等,就是權利地位上沒有誰主誰從,家庭事務應彼此商量。責任共擔,就是分擔家庭經濟和其他各種責任。彼此協(xié)作,是考慮個體差異而不是簡單按性別進行家庭分工,同時彼此支持、協(xié)調和配合?;ハ嚓P愛,是互相理解、欣賞、尊重,給予對方關心和愛護,不要將男性限定為不善表達感情,也不要認為女性就是天生的照顧者。
馮繼有認為應該清醒地看到,婚姻家庭是性別問題的匯聚點,性別氣質的“男陽剛,女陰柔”,性別關系的“男主導,女順從”,性別角色的“大丈夫,小媳婦”,性別分工的“男主外,女主內”等等,種種性別刻板化印象依然制約著兩性自身發(fā)展和相互關系。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不僅對女性不公平,而且對男性也并沒有真正的益處。女性被要求承擔“照顧者”的角色,能將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終究是“籠中鳥”,想要飛卻怎么也飛不高。男性被要求承擔家庭和社會的“頂梁柱”的角色,在得到更多發(fā)展機會,擁有更強社會能力,贏得優(yōu)勢地位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性別平等是家庭幸福的基石,并不是說性別平等了,家庭就幸福了,在這塊基石上我們還要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在性別不平等基石上維系家庭穩(wěn)定的一些傳統(tǒng),往往不能適應性別平等的新常態(tài)。新時代幸福家庭的建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