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教委聯(lián)合指導錄制的“博物館第一課”《探尋文字的奧秘》《北京城的前世今生》正式上線“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北京市空中課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4年年初,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教委聯(lián)合開展“館校融合”課題,委托北京師范大學開展館校融合實踐模式研究,組織10個博物館與大中小學合作進行團組實驗,創(chuàng)建“博物館第一課”品牌作為典型示范,使館校融合研究與實踐持續(xù)深化。
2025年的“博物館第一課”,在把課堂設在博物館、借助場景探究的基礎上,重點進行了博物館展陳資源課程化轉化、博物館專家與學校老師“雙師”教學、學生高階認知發(fā)展的深度探索等。這次“博物館第一課”包括《探尋文字的奧秘》《北京城的前世今生》兩個內容,繼續(xù)以中華文明探源為軸心,引領中小學生結合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物展品,提升對中華文明形成與發(fā)展的科學認知,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探尋文字的奧秘
《探尋文字的奧秘》重在探究漢字產生、發(fā)展演變過程及其規(guī)律,基于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看?見殷商”展場景,由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館校融合實踐研究課題組、北京學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學附屬育鷹小學和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聯(lián)合錄制。
北京學校和育鷹小學5-6年級26名學生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在館校雙師指導下完成課程的學習。
本課程基于博物館展陳資源,著力于課程化挖掘與轉化,突出場景學習與情境認知特點,融合中小學語文、歷史、道法、地理、藝術等學科內容,選取尊、刀、戈、磬、止等典型漢字,采用問題驅動、項目承載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方式,通過看展選題、專題探究、展示交流、深度探討等環(huán)節(jié),在專家、講解的專業(yè)引領下,層層深入,探究其造字特點、文化內涵、發(fā)展演變及與社會生活生產的關系,為學生提供關于漢字發(fā)展演變的博雅和通識教育。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重在探究北京城的形成與發(fā)展、文明形態(tài)及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基于首都博物館“北京通史展—中華文明的有力見證”場景,由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館校融合實踐研究課題組、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和首都博物館聯(lián)合錄制。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將進入初三的28名學生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在館校雙師指導下完成課程的學習。
本課程以北京通史展作為史料庫,突出時空觀念、科學思維、證據(jù)意識、深度理解,融合初中歷史、道法、語文、地理、藝術等多個學科,內容包括七十萬年人居史、一萬年文化史、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七十多年新中國首都史,選取四個代表性文物作為“時光鑰匙”,設計了專家引領看展、分組專題探究、成果分享展示、思想交流感悟等環(huán)節(jié),增強探究的深度、趣味和脈絡,為學生提供了關于北京城形成與發(fā)展的博物館現(xiàn)場教學。
標簽: 最新資訊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