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季媛媛 上海報道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續(xù)上升,其中心臟瓣膜疾病是我國最為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進一步成為中國患者面臨的突出健康挑戰(zhàn)。
(資料圖片)
據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發(fā)表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我國瓣膜病患病率約為3.8%,即中國約有2500萬人正遭受瓣膜病影響,其中150萬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如無法得到及時正確救治,2年生存率僅為50%,5年生存率僅為20%。研究還表明,心臟瓣膜病變的風險從60歲左右開始升高,在75歲以上人群中每8位就有1位患有中重度瓣膜疾病。心臟瓣膜疾病的防治負擔日益加重,成為亟待重視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
如果實現心臟瓣膜疾病的規(guī)范化診治?在第二屆“因愛相瓣”中國創(chuàng)心峰會暨主動脈瓣高峰論壇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心臟外科主任王春生對表示,瓣膜病是很容易診治的一個病,可以通過聽診、超聲心動圖實現準確診斷。但由于目前大部分的患者為老年人,很多患者發(fā)病年齡在70歲及以上,而60歲瓣膜就已經開始出現老化,但初期并沒有明顯的癥狀。人口老齡化也會使得瓣膜病逐步凸顯。
“瓣膜用久了會老化,從目前的疾病發(fā)展趨勢來看,我國約有2500萬人的瓣膜會病變或損壞。但也不必過于擔心,介入瓣膜的發(fā)展給臨床治療帶來了較大的改變,哪怕患者年齡達到百歲,瓣膜出現問題也能解決?!蓖醮荷赋觯袊陌昴げ≡\療技術手段已經和國際水準齊頭并進,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避免診治誤區(qū),什么時候干預?選擇哪種方式干預最合理?這些問題需要解決,臨床需要更規(guī)范的診治方案。
瓣膜疾病高發(fā)病、低認知
心臟瓣膜疾病是一種物理結構性的改變,危害大、治療難度高。心臟共有四個瓣膜,分別是主動脈瓣、二尖瓣、肺動脈瓣與三尖瓣。臨床中主動脈瓣和二尖瓣疾病較多,如二尖瓣狹窄、關閉不全,三尖瓣疾病略少,而肺動脈瓣疾病更多見于一些先天疾病。近年來雖然風濕性疾病仍然是瓣膜病的主要病因,但隨著人口老齡化而出現的退行性的心臟瓣膜病變逐漸普遍。
心臟瓣膜相當于心臟的一道“大門”,通過一開一合,讓血液順利地單向流出,并阻止血液回流于剛剛離開的心房或心室。當“大門”遭遇疾病或老化出了問題,應如何盡早發(fā)現?
這也帶來了心臟瓣膜疾病如何預防的話題。對此,王春生指出,疾病治療的最高目標都是實現早期預防。對于風濕性引起的瓣膜病而言,由于現在經濟發(fā)達,即使感染風濕也可以實現較好的治療,避免蔓延到心臟瓣膜。所以風濕性引起的瓣膜病在我國一線城市的發(fā)病率已經非常低。哪怕在基層地區(qū),風濕性引起的瓣膜病已經基本上可以有效實現防治好。
“目前,我們面臨大量的退行性瓣膜疾病,這當中對于老年人而言,由于高血壓導致的瓣膜病占很大一部分,所以我們需要幫助更多老年人防控血壓,重視血壓監(jiān)測。同時,控制代謝水平,包括糖尿病、血脂等的有效監(jiān)測都有利于緩解退行性瓣膜疾病的發(fā)生?!蓖醮荷f,沒有一項措施立竿見影,心臟瓣膜老化是必然的趨勢,但是我們希望在很多干預措施的推動下,即使心臟瓣膜出現老化、鈣化,也可以選用副作用較小的手段干預,這對于老年人壽命的延長可以起到較好的幫助。
瓣膜疾病確診后,越早治療獲益越多。根據現有資料,目前沒有任何藥物能直接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當前臨床主要采用傳統(tǒng)外科手術和血管介入手術治療。傳統(tǒng)外科手術需要在開胸、心臟停跳下進行,具有創(chuàng)傷大、風險高、恢復慢等缺點?;颊邔τ诟咝?、安全的血管介入、創(chuàng)傷微小的療法呼聲越來越高。
以主動脈瓣狹窄為例,這是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之一。主動脈瓣是確保血液正確流動,連接心臟與全身其他器官的最后一道“門”,當這扇門受到影響變得狹窄時,心臟只能提高運轉功率來確保血液供應,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心臟的損耗。主動脈瓣狹窄發(fā)病早期幾乎沒有征兆,中后期卻會導致患者出現氣促、頭暈、心絞痛等不適,甚至心衰。
根據China-VHD研究的分析顯示,單純主動脈瓣反流(AR)的患者占全部中重度主動脈瓣疾病患者的38.8%。而重度主動脈瓣狹窄(AS)患者數量約為150萬。如無法得到及時正確救治,兩年生存率僅為50%,五年生存率僅為20%。
“主動脈瓣疾病是一種進展性疾病,從發(fā)生到出現癥狀會有相當長的潛伏期,甚至可長達幾十年無癥狀,因此常常被低估。主動脈瓣疾病患者一旦癥狀發(fā)作,出現心衰、心絞痛或暈厥等癥狀,大部分都會迅速進展,直至威脅生命?!蓖醮荷f,這也意味著,進行及時規(guī)范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瓣膜疾病需規(guī)范化治療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的高速發(fā)展,針對主動脈瓣疾病的創(chuàng)新治療方案不斷涌現,如從機械瓣到生物瓣、從開胸手術到微創(chuàng)及介入治療等,為心臟瓣膜病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也為更多無法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介入治療技術的應用,為心臟瓣膜病的治療方式帶來了巨大的進展。尤其是經導管主動脈瓣介入療法,更是著力推動了臨床實力。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yī)院院長王焱對表示,不論是年輕患者、高齡患者,還是重度患者,嚴重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一旦出現癥狀,如果不及時準確干預,死亡率很高,未來的預期壽命會明顯縮短。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給患者進行換瓣手術,而隨著2002年第一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TAVR)手術以來,用介入的方法,不用開胸手術把瓣膜換后,這二十多年來TAVR發(fā)展速度非常快。
“對于早期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治療,我們首選傳統(tǒng)外科,但是對于75歲以上的高齡患者,醫(yī)學上有很多外科系統(tǒng)的STS評分,認為外科手術是對于這些人群體存在高危性。早期大量的臨床試驗都證實,TAVR手術比外科不差,針對極手術高危的高齡患者可以選擇介入手術,作為外科的一個替代的治療?!蓖蹯驼f。
但是,在選擇瓣膜手術時,不少人也對于人工瓣膜的選擇較為關注,目前的人工瓣膜主要有機械瓣和生物瓣兩種,究竟該如何選擇?有臨床專家指出,生物瓣的啟用雖然能有效降低血栓風險,但仍然面臨耐用性的挑戰(zhàn)??上驳氖?,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創(chuàng)新的全新生物材料,對牛心包材料進行全封閉抗鈣化處理,干式儲存,已經大大提高了生物瓣膜的性能。
根據COMMENCE研究結果顯示,隨著主動脈瓣生物瓣膜置換術(AVR)擴展到年輕群體,組織的耐久性變得至關重要。本項試驗數據表明,在平均年齡為65.1歲的年輕患者群中,取得了優(yōu)異的結果。使用新型 RESILIA 生物組織材料的主動脈瓣生物瓣膜,七年內人工瓣膜結構性瓣膜退化(SVD)發(fā)生率較低(99.3%無SVD),97.2%的患者無需二次手術,展現了優(yōu)異的耐久性和血流動力學性能,為瓣膜性心臟病患者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治療選擇。
在另一項針對中國瓣膜患者疾病治療費用的研究分析中,生物瓣膜顯示出了超出機械瓣膜20%的更高的經濟效益。由COMMENCE研究驗證的瓣膜耐用性也將使得生物瓣置換術在臨床上擴展到更年輕、更活躍的患者成為可能。
另外,中國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準SAPIEN 3球擴瓣可用于外科手術中低危重度主動脈瓣狹窄(AS)患者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治療,將滿足更多低?;颊咝枨?,并引領中國TAVR治療新時代的開啟。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黨委書記王建安表示,近年來,隨著器械的革新、循證醫(yī)學證據的豐富以及臨床術者整體操作水平的提升,TAVR技術已經逐漸趨向成熟,數據也給到臨床醫(yī)生更多信心將TAVR用于中低?;颊?,這將為我國主動脈瓣介入技術的發(fā)展打開新的局面。
標簽: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