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半固體制劑是局部用藥中常見的劑型,主要有以下類型:
(1)軟膏劑,是指藥物用適宜基質混合,制成容易涂布于皮膚、黏膜或創(chuàng)面的外用半固體劑型。常用基質有凡士林、豚脂、羊毛脂等。
(2)糊劑,指粉末狀藥物與甘油、液狀石蠟等均勻混合制成的半固體劑型。糊劑含藥物粉末超過25%,如氧化鋅糊劑。
(3) 浸膏劑。是生藥浸出液經濃縮后的粉狀或膏狀的半固體或固體劑型。除特別規(guī)定外,浸膏劑的濃度每克相當于原藥 2 5克,如甘草浸膏等。
(4)栓劑,指藥物與適宜基質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狀的供腔道內給藥的固體制劑。栓劑在常溫下為固體,塞入腔道后,在體溫下能迅速軟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漸釋放藥物而產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5)舔劑,指供內服的粥狀或糊狀稠度的藥劑。
半固體制劑的優(yōu)點是可有效作用于目標患處,具有起效迅速、使用方便、副作用低等優(yōu)點。憑借這些優(yōu)勢以及全球老齡化等趨勢,局部給藥市場迎來了快速增長。局部給藥半固體制劑也成為繼“4+7”后很多公司立項的重點。目前醫(yī)藥集采的大趨勢逼迫著行業(yè)脫離“高毛利仿制時代”,企業(yè)必須開發(fā)創(chuàng)新的、具有差異化的產品才可以真正抓住市場。局部給藥半固體制劑是一個依然在快速發(fā)展的技術領域,也是給藥創(chuàng)新的潛力藍海。
但半固體制劑具有復雜的物質組成,一般包括原料藥、水相、乳化劑、油相、透皮吸收促進劑等,每個組成的變動都可能會影響藥物的釋放。該劑型的復雜結構使得制劑的物理性質受粒徑、各相間的界面張力、藥物在各相之間的分配系數和產品流變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半固體制劑由于其特殊的給藥途徑被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列入復雜制劑。該制劑處方復雜,制劑質量的影響因素多,制劑質量評價中存在難以建立統一的方法和標準的問題。NMPA、EMA和FDA等機構陸續(xù)發(fā)布了關于皮膚外用化妝品和藥品的指導原則。其中,2016年FDA發(fā)布的《阿昔洛韋乳膏研究指導原則草案》對體內和體外的研究做了詳細的闡述。NMPA《化學仿制藥透皮貼劑藥學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2020年)《皮膚外用化學仿制藥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2021年)提出皮膚外用化學仿制藥開發(fā)過程中藥學研究、非臨床研究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技術要求。EMA《局部給藥制劑質量研究及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南》(2018)對局部給藥及局部起效藥品的質量研究及生物等效性研究提供指導。
外用半固體制劑起效時間、持續(xù)時間和治療效果主要取決于活性藥物的釋放、藥物以滲透/擴散方式通過角質層/其他層以及在活性部位發(fā)揮理想的藥效作用。這些過程易受藥物處方和工藝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差異性導致外用半固體制劑生物等效性考察面臨挑戰(zhàn)。外用半固體制劑一般劑量較低,對于低劑量藥物制劑,其處方研究、工藝開發(fā)與放大生產、質量控制與分析方法建立比常規(guī)制劑難度更高。目前國內對外用半固體制劑的研發(fā)還不夠活躍,主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專業(yè)的實驗室積累以及相關的研究工具和手段。隨著擴散池等裝置和皮膚、合成膜的標準化研究工作的開展,制劑研發(fā)、審評和監(jiān)管面臨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的不斷突破,外用半固體制劑在未來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PONY譜尼生物醫(yī)藥擁有上海和北京兩大生物醫(yī)藥基地以及湖北原料藥廠生產基地,是集藥物設計、藥物合成、工藝開發(fā)、藥物生產、藥物活性篩選、制劑研究、藥效學評價、藥代動力學評價、毒理學評價以及新藥注冊為一體的綜合技術平臺,具備CMA、CNAS資質,按照GMP、GLP執(zhí)行,并得到了國內和國際藥品管理部門的認可。實驗室的核心研發(fā)人員均為擁有多年國際大型藥企、CDMO研發(fā)經驗的海歸博士和國內藥物領域資深專業(yè)人士。
標簽: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