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被稱為“臺”的,首先是總督,他以后就是巡撫、學政、布政使等等。
首先我們先介紹總督,這個官職是清朝某個地方地位最高的官職,他統(tǒng)領管理一個或多個省份軍政大事。
而這個官職是正二品,在清朝也是很高的官職了,人們用“制臺”來稱呼這個官職的人以表尊敬。
【資料圖】
可是清朝的傳統(tǒng)是兼任,總督們也不例外,他們還會被皇帝安排兼任從一品的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的官職。
這就相當于升任了,總督的地位更加尊貴,因此人們也改了稱呼,尊稱他們?yōu)椤安刻谩薄?/p>
如果總督還兼任太子少保的官職,人們對他的稱呼又變了。
改為“宮?!?。
?
而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謙卑恭敬的,因此官員之間互相稱呼的時候都是用他最高的職位來稱呼他人。
舉個例子,如果他最高的職位是總督那么可以稱呼他為“制臺”,可是如果總督還被皇帝下令兼任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這個時候如果再稱他為“制臺”就是惹他生氣了,這個時候的稱呼應該改為“部堂”。
如果總督再兼任太子少保,對他的稱呼又該改為“宮保”,“部堂”就又不對了。
另外,清朝設置了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的官職,而日常人們對他們的尊稱就是“河臺”和“漕臺”。
?
接下來我們要說說巡撫,這是在總督以下一級的官職,但是又不算總督的下屬,也是一方大員,他的職務是管理一個省的軍事,民生。而對于巡撫這個官職的尊稱是“撫臺”,順帶一提,這個官職一般是從二品,只有山東巡撫是正二品。當然了,凡事都有例外,巡撫如果被皇帝任命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那么就可以尊稱他為“中丞”。
?
巡撫再下一級是學政,或者說提督學政,這個官職主要負責的就是一個省的教育科舉。
而人們?nèi)粘τ谶@個官職的尊稱是“學臺”。
雖然名義上,學政的職位和督、撫是一樣高的,可是因為學政只負責教育科舉這一方面,他的職權與督、撫根本無法相提并論。
而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政其實實際上并不是地方官,這個官職一般都是皇帝直接任命并且把他分派到地方任職,這種安排方式與欽差有點類似。
?
接下來我們說布政使一職,他們管理一省的財政賦稅以及人事調動。
布政使一職是從二品,人們對于這個職位的尊稱是“藩臺”。
布政使的主要任務就是:接收上級指派的任務把它傳達到各府、縣,并且監(jiān)督讓這個任務貫徹落實。
平時他負責管理府、縣級別的官員,并且定期發(fā)放俸祿,對他們的政績也進行監(jiān)督。
還有就是征收賦稅,管理財政。
這個職位其實很忙的。
?
再接下來就是按察使,他管理的是一個省的刑罰措施,這個官職相當于省級司法部最高級別的長官。
這個官職就到了正三品,又降級了,人們用“臬臺”尊稱這個官職的人。
最后一個就是道員了,這個官職比較尷尬,他是介于省與府之間的地方長官。
人們用“道臺”來稱呼這個職位的官員。
道員理論上是正四品,他的職責有很多,但是并不固定。
趣聞號網(wǎng)友觀點:清,總督一般例兼部院尚書都御史,故總督常自稱本部堂,宮保等為榮譽加銜,并不一定履行帝師或太子師傅保職責。
清,巡撫一般例兼部院侍郎副都御史,故巡撫常自稱本部院或本院。
巡撫別加宮保等者多有之,都是榮譽銜表示資歷深厚倍加尊崇而已。
督撫雖然轄區(qū)重合,但職位獨立,互不統(tǒng)轄。
沒有特旨,總督不得干預巡撫事,巡撫不加提督銜或提督軍務差,不得過問綠營軍事~設督撫,平事權,分品級,目的是起相互制衡代天子以綜治天下作用而已~有二品官出任的總督,也有從一品官出任的總督,也有正一品官出任的總督。
同樣,清代中晚期,頭品頂戴的巡撫差不多最后幾乎全是了~所以更加不鳥總督~,
標簽: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