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都督 米利暗
根本不信。
(資料圖片)
“我感覺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p>
前些日子飽受關注的“中國情侶在巴厘島遇害案”,警方已經發(fā)布了調查結果,但大多數網友的第一反應是荒誕。
按照警方的調查結果,男性死者李某,先殺掉女伴程某;
隨后,李某用碎啤酒瓶子自殘,最后因失血過多死亡。
先謀殺再自殺。
整個過程沒有第三者參與,沒有“幣圈大佬買兇殺人”,沒有桃色的枝蔓,也不存在“勒索威脅后殺人”。
而在我們前兩天梳理案件疑點的文章留言中,大家的情緒和猜想都非常一致:不可能是自殺。
也難怪大家覺得疑點重重,本該是甜蜜的情侶出行,最后卻變成了身死他鄉(xiāng)的慘案。而且,還充滿了懸疑:兩人都全身赤裸、死狀恐怖,男生渾身帶血爬行二十多分鐘求救……
為什么現(xiàn)場看起來如此血腥、離奇、殘忍?
為什么疑點重重、警方結論又令人難以信服呢?
“先殺人,再自殺”
讓我們回到案件本身。
5月1日,入住巴厘島酒店的兩名中國公民身亡。
案發(fā)時,酒店工作人員接到別的游客致電、說自己聽到呻吟聲,前去查看情況時,發(fā)現(xiàn)了在走廊上赤裸身體、渾身是血、已經完全失去了生機的李某;
而此時酒店房間里的程某,渾身赤裸,頸部被一條布圍著,在裝滿水的浴缸中,已經死亡。
一男一女,赤裸身體,客死他鄉(xiāng)。
這樁本來就足夠駭人聽聞的故事,還有很多令人瞠目結舌的細節(jié):
比如兩個人沒有同時入住,兩人的死狀都衣衫不整,男生被爆料有幣圈背景,兩人的財物都沒有丟失,死后男方家人并沒有來認領遺體……
色情,兇殺,暴力,金錢,都是吸引人眼球的重要因素。
警方還未破案,互聯(lián)網上已經流傳起了N個版本,無一不是極富戲劇色彩、曲折離奇。最后這個通報無疑像是給讀者潑了一頭冷水。
疑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無法相信男子是自殺。
因為根據最初的現(xiàn)場資料,男生李某身上有20多處傷口,頸部左右兩側、左胸、右胸、手腕、右腳踝,都有開放性傷口。
聽這個描述,李某的死狀痛苦。
而在我們的認識里,自殺,難道不應該一擊斃命、一招了斷、越短促結束越好嗎?怎么會有人選擇這么痛苦、這么折磨的方式?
法醫(yī)給出了一個不符合常理推斷的解釋,說自殺者一般實施行動時,會在身上劃開嘗試,這種行為叫“試切創(chuàng)”,有自殺者的試切創(chuàng)多達100多。
這種傷口淺一些,后面才繼續(xù)用力、形成致命傷。
印尼警方對李某的表述是“傷口由深而淺”,他的頸、胸、手腕上各個部位都有傷口,而最終的致命傷口是頸部的靜脈破裂,最后大量出血,最終休克。
這是符合自殺者先“試切創(chuàng)”,再真正傷害的特征。
還有法醫(yī)推測,他可能是先從腳或者手腕嘗試,最終,對準了自己的頸部……
二、想輕生的李某,為何會在身受重傷后,還堅持爬出房間?
畢竟李某“全身是血地爬出”、“被發(fā)現(xiàn)時內臟發(fā)白”、“身體各處擦傷”,聽上去過于凄慘,也過于有求生欲。
法醫(yī)解釋,以往的案例中,自殺者即使之前下定決心、已經開始傷害自己、中途卻反悔的情況也是經常存在的。
專家分析,可能是男孩在自殺過程中無法忍受疼痛,或者是求生意識回籠,出于本能爬出房間準備求救,但是為時已晚。
背部的傷口也并非像網友猜測那樣,“不可能是自己刺的”,因為至少手能夠得到的地方,都可能是自己傷害自己的痕跡。
三、李某和女友感情穩(wěn)定,為何要殺害女友?
根據多方信源,兩個人戀愛關系穩(wěn)定,而且案發(fā)前還要了酒,聽起來似乎氣氛不錯。
然而,那天的真實情況并不如此。
根據公號“沒藥花園”掌握的信息,有爆料人稱男生提出了分手,女生答應了,然后說要自己回國找工作養(yǎng)活自己,他們27號上島之后住過3個酒店,兩個人還曾經發(fā)生爭吵,男方凌晨才搬來出事的洲際酒店。
酒店工作人員曾經看到,李某的左手受傷,用毛巾包裹著。在追問下,他曾經向酒店服務員承認,傷口是和程某吵架導致的。
還有目擊者說,兩個人的矛盾有可能是案發(fā)的動機?,F(xiàn)在還不知道吵架的原因,但至少可以證明,兩個人有過激烈的糾紛和爭端。
而且,根據知情人的說法,李某的情緒一直不太積極。
他曾在30號晚上發(fā)布過一條朋友圈:“程某某,希望你有朝一日能看清楚這個世界,照顧好三只小貓跟我媽?!边@條顯示出了他一些輕生念頭。
正如“沒藥花園”所說,案件推理,就像設計一條走出迷宮的路線。當主要墻體都蓋完后,真正出口應當只有一個。唯有尊重已經存在的事實,才能走出迷宮。
猜測紛紛,但從事實證據出發(fā),其實認定死亡方式確實證據確鑿:
就監(jiān)控而言,警方已經獲得了兩名死者所在三個酒店的全部監(jiān)控,都沒有第三人的痕跡;
房間的門、陽臺門都上鎖,屋內也沒有第三者的可疑指紋;
第三者行兇,一般兩名死者會同時死亡,而本案中兩個人死亡時間有明顯的先后順序。
就傷口而言,他殺的傷口比較凌亂無規(guī)律,自殺的傷口會比較集中。
密閉空間,沒有第三人的情況下,先謀殺再自殺,是完全符合這個案子的現(xiàn)狀的。
其次,對于身臨現(xiàn)場、有相關經驗的法醫(yī)來說,判斷死亡性質并不需要太多技術。而相隔千里之外的網友,更容易觸及到片面和更具刺激性的信息。
警方只有一份報告,之前的各種“知情人士”、“有關人員”的各種消息,片面且不具有公信力,卻已經在憂慮中互聯(lián)網滿天飛,夾雜著不專業(yè)的翻譯和歧義的轉述,被曲解成不同的樣子。
比如所謂的飽受關注的李某背部傷口,被認為是肯定有第三人的鐵證,其實這只是自己能到達的小傷,以及致死的傷口在頸部;
比如所謂的“酒店監(jiān)控丟失”并非事實,警方確切查過他們入住的三家酒店,都沒有第三人的進入;
或者大家關注的“幣圈大佬”、“騙錢”、“家庭資助”,沒有任何直接證據,對還原本案的真相也沒有任何幫助。
只能說,人性獵奇的弱點,都使人更愿意相信那些離奇的猜測。
然后繼續(xù),討論,發(fā)酵,定性,真實反而失去了關注度。
但是,排除了所有沒有證據的猜疑后,剩下平庸的真相,就是唯一的回答。
警方結論雖有疑點,
但陰謀論是純憑臆測
印尼警方通報出來之后,國內網絡上的聲量卻幾乎是一邊倒地持懷疑態(tài)度:
“你們信嗎?我一個字都不會信”
“這是欺負死人不會說話”
“原來國外死亡一律按自殺處理”
警方已經公布的調查細節(jié),不僅沒有破解大家的疑惑,反而讓早期在網絡上盛行的推斷,變得更加流行。
傳播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喧囂的螺旋”。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年代,各種觀點、意見、批評都會接踵而來,夸張的說辭和謠言也會隨之產生。更何況,本案疊加了三種BUFF:“印尼要保護旅游業(yè)”、“東南亞噶腰子”、“幣圈真亂”。
一盤驚天大棋又開始布局了。
群眾基礎最為廣泛的,依然是李某遭到詐騙集團仇殺的說法。
〓 圖源:電影《新世界》
東南亞治安混亂,殺豬盤詐騙集團盤踞,已然成為互聯(lián)網通識。犯罪所得黑錢要洗白,常常需要借道幣圈。
于是,就產生了如下廣受歡迎的猜測:李某在幣圈的角色是詐騙集團的白手套,但因為前段時間私吞了某位大佬的錢,雙方結仇。待李某與女友在巴厘島酒店入住后,慘遭詐騙集團殺手暗殺。
這個推斷成功地解釋了為何李某出生貧苦,但卻可以開著勞斯萊斯,成天和女朋友在世界各地旅行。也完美地解釋了兩個人,尤其是李某死前奮力呼救的慘狀。
〓 巴厘島洲際酒店內部
李某得罪了大佬,就絕對逃不過勢力龐大的黑幫集團懲戒。這情節(jié)比精心拍攝的影視劇更加刺激人的興奮神經。
需要注意的是,印尼警方“先謀殺再自殺”的結論或許尚有許多疑點有待厘清。
但是網絡上的這種“遭詐騙集團仇殺”的猜測卻幾乎是毫無支撐,這個推斷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大量全新的證據來佐證。
可以說,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陰謀論。
它不僅要素齊全:一手遮天的東南亞詐騙集團、徇私舞弊的印尼警方、神出鬼沒的殺人兇手、三緘其口的酒店員工、懂事的周邊監(jiān)控;甚至還需要受害者家屬也不吵不鬧嚴格配合,整個巴厘島全員配合各司其職,分毫不差,才能把這盤大棋下得毫無漏洞。
〓 巴厘島警方
特約觀察員@衍哥在印尼 在直播中表示,實際上,巴厘島前幾年也曾發(fā)生過恐怖襲擊,五星級酒店內的涉外兇殺案,但當時并沒有發(fā)現(xiàn)當地政府為了拯救旅游業(yè)而刻意隱瞞證據。
事情發(fā)生后,對巴厘島的旅游業(yè)沖擊也相當有限。
反而,一旦被揭發(fā)漏洞,警方包庇罪犯,這種情況對巴厘島旅游業(yè)的沖擊才是最致命的。
如果說印尼警方的推論是一張有破洞的網,那這種陰謀論臆測甚至連一根線都還沒搭上。
它不僅侮辱了一個主權國家的司法公正,更是把一樁嚴重的涉外刑事案件當成兒戲,甚至算得上把公眾的智商摁在地上摩擦……
凡事得講證據,刑事案件更是如此。
酒店的所有監(jiān)控都顯示沒有第三人進入房間,陽臺移門確實鎖上了,現(xiàn)場無法找到第三人DNA,房間里絕大多數血跡都屬于男方,那么在密室狀態(tài)下,唯一能夠得出的結論只能是:
先謀殺,后自殺。
〓 巴厘島警方發(fā)布會物證
這是一種基于證據和結果的推論。
在網絡上我們普通人更關心的是作案動機。大家的標準是,只有搞清楚李某為什么殺人為什么自殺,才算是把案子破了。
不過現(xiàn)實要令很多人失望了,警察追蹤兇殺案并不是看一個人想不想殺人,而是在現(xiàn)場查找DNA和指紋,來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殺人。
動機,并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人類的精神與心靈是如此變幻莫測,尤其是處于極端狀態(tài)下的人,思緒更是波譎云詭。在實務中,動機恰恰也是一樁案件中最難查清楚的東西。
在許多兇殘而又極端的案子面前,普通人最常見的感受其實通常都是:難以理解。
真相就是這樣令人失望。
在一樁樁謀殺案中,現(xiàn)實總是有著小說都寫不出來的殘酷、直白、荒誕和不合邏輯。
〓 圖源:電影《踏雪尋梅》
于是乎,更有邏輯、更符合人類預期和情緒弱點的陰謀論才有了巨大的市場。
李某殺人和自殺的動機究竟是他嚴重的抑郁?還是出現(xiàn)了財務危機?再或者與女友發(fā)生了更激烈的爭吵和沖突?
由于房間里的兩個人都已經過世,哪怕法醫(yī)技術再高超、偵探推理再細致,事情的細節(jié)或許將永遠變成一個謎。
這次的事件中,由于李某參與炒幣,于是大家對案件的諸多猜測與聯(lián)想都與幣圈掛鉤。幣圈暴漲暴跌,一夜之間從窮小子變億萬富豪,或者一瞬間資產清零的故事都層出不窮。
在如夢似幻的金錢包裹下,在一次次大起大落中,李某年輕的神經究竟受到過怎樣激烈的刺激,產生過怎樣的幻滅或是破碎,我們也已經不得而知。
真相可能會永遠隱身,但新一輪的陰謀論早已開始醞釀。
警方通報后,又有人仿佛身處案發(fā)現(xiàn)場一般篤定:一定是因為女方出軌,男方抓現(xiàn)行,才會激情殺人。
這個推論結合事件發(fā)酵初期互聯(lián)網瘋狂傳播女方照片,暗示女方水性楊花又不謀而合……
但這對于無辜的程某的家人而言,無異于再次踩踏他們的喪親之痛:這個說法完全沒有任何根據。
程某的家屬近日才剛在網上呼吁,請停止傳播受害人的照片,“少一分好奇,多一分尊重”,但這邊廂又眼睜睜看著人往女兒身上潑臟水……
但正如程某家人所說,猜測、細節(jié)和陰謀論雖然能給人帶來爽感,但是對于死者和他們的家屬而言,真正的正義,是真相大白,而不是再次以親人的血肉之軀,滿足看客的爽感。
用理性克制本能的臆測,或許才是我們作為旁觀者,對這樁案件中不幸逝世的兩個年輕而鮮活的生命最大的尊重。
標簽:
熱門